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正念曼陀羅創作工作坊(初阶) 两天

【你不需要有美術基礎,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 一趟培養正念、回歸內在之旅
如果整天忙忙碌碌,向外尋尋覓覓,
仍舊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為什麼不向內旅行?
返回心靈的故鄉與本然的自我相遇
發現內在俱足的智慧,以及無窮的力量

我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圓」緊密的結合了。從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產生圓形的受精卵,出生時經過圓形的通道而誕生。肚子餓的時候,母親圓形的乳 房或是圓形的奶嘴和奶瓶,會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生活環境的四周可以發現到太陽、月亮、地球、盤子、戒指、杯子和茶壺、向日葵花朵和蘋果等等都是圓形的。不 論是原生或是被設計成的物品,可以發現到「圓」的魅力是相當大的。
曼陀羅 (Mandala) 一字源自於兩千三百年前的梵文。簡單來說曼陀羅是「圓」之意。曼陀羅的意象處處呈現於自然與人文風土之中:宇宙星球、細胞、樹木年輪、礦物結晶、水波、花朵、建築、舞蹈、繪畫……。
曼陀羅是一個跨文化的圖騰象徵,在許多文化中,它不僅被視為生命架構的圖像化,也代表身心靈的完整。藏傳佛教中曼陀羅沙畫的創作與毀壞儀式,提醒著我們生 命的當下的無限可能以及稍縱即逝的無常變化。瑞士心理學家榮格(Jung) 與佛洛伊德決裂後,面對自身心理危機時,也曾長期投入曼陀羅創作,進行自我分析。他認為曼陀羅的創作是「個人對於追求內在完整,以及外在生命經驗完整性的 努力」,而只有當我們願意面對自身的恐懼和陰暗面,生命才有轉化的可能。
彩繪曼陀羅是一個超越時空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古代冥想工具。人們往往會被畫中簡單的幾何圖形及圖像背后隱藏的深度深深吸引,而這些圖形也可視為一種治療工具 —— 沉思及彩繪曼陀羅,有助于和釋放混亂的心靈,并造就平靜與放松的生活。

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2012年8月13日星期一

八月重點活動:正念療法講座会

正念療法講座会

歡迎大家出席29/8/2012(星期三),8pm-10pm 正念療法講座會。
費用:RM30
報名聯絡:春源017-6805720; 祖潔012-3018006

主講人:李燕蕙博士(任教於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專研海德格哲學、心理劇、正念療法與禪修療育,目前正在德國弗萊堡接受MBSR、英國牛津MBCT專業訓練中。)

正念意指以特殊方法专注:刻意、当下、不加判断,这种专注可滋养出更 多正知、清明智慧,并更能接受当下的实相。禅修使我们觉醒,知道生命只在刹那之间展现,若无法全心与这些刹那同在,我们将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事物,且领 略不到蕴涵于成长和转化中丰富而深刻的可能性。

若对当下不具正知,不自觉和惯性反射的行为终究会为我们引发问题,这些行为往往是由根深蒂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所驱动,如果不加留意,日积月累,最终会 让我们感到进退失据、失去联系。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无能扭转能量,朝向更满足、更快乐,甚至更健康迈发。

正念提供一条简单有力的路径,让我们从问题中脱身,联系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质,包括家庭中的人我关系,跟工作、世界和这个星球的关系,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跟自己的关系。

这条路径根源于佛教、道教、瑜伽,也蕴藏于爱默生、梭罗、惠特曼、美洲原住民的智慧中,其关键在于以审慎和明察,持续不断地专注,欣赏当下,对当下培养一种亲密感。与这种态度相对的,便是视生命为理所当然。

我们习于忽略当下,反而喜欢期盼还没到来的,导致我们对置身其中的生命之网普遍缺乏正知,这包括对自己的心念及其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动,都缺乏正 知和理解。这严重限制了我们的观点,看不见生而为人具有什么意义,也看不见我们跟彼此和周遭世界是如何地相互依存。
正念仅仅是一种自觉的生活艺术,而非佛教徒或瑜伽士的专利。它是一种实 际的方式,经由系统化自我观察、自我探询及正念行动的过程,与生命的丰美搭上线。正念不会冷冰冰、纯分析、毫无感觉,正念基本上是温柔、感谢和滋养,另一 种看待它的方法是“全心全意”(heartfulness)。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八月重點活動: 正念療法與助人專業五日工作坊



正念療法與助人專業五日工作坊
如何與壓力共處是現代人時時面對的課題,正念減壓療法 (MBSR) 是卡巴金博士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身心醫療理念,於1979創發的自我療方法。後,英國威廉斯等三位教授,以認知行為治療(CBT)為基礎,融入MBSR的方法,逐漸發展出正念認知療法(MBCT 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透過系統學習正念療法多元方法,可以重新接觸自己智慧與活力的泉源。此法可應用於教育、醫護、輔導諮商、社工、宗教等助人工作領域本課程將帶領學員學習正念療法的多元方法來幫助自己另一方面也探討運用此法協助其服務對象的可能性,以培育更具靈性深度的專業助人知能

什麼是正念?
正念是充分覺察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不加裝批判的過濾器或鏡片。正念就是培養身心的覺知,活在此時此地。正念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慣性思考模式和其他根深蒂固的行為,增進身心健康。正念是以特殊方法專注:刻意、當下、不加判斷,這種專注可滋養出更多正知、清明智慧,並更能接受當下的實相。正念使我們覺醒,知道生命只在剎那之間展現,若無法全心與這些剎那同在,我們將錯失生命中最寶貴的事物,且領略不到蘊涵於成長和轉化中豐富而深刻的可能性。正念提供一條簡單有力的路徑,讓我們從問題中脫身,連系上自己的智慧與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質。

課程內容:正念療法介紹,探索壓力經驗,探索壓力與焦慮,探索艱辛禪,食禪,生活禪,行禪,慈心禪,聽思禪,身體掃描,三分鐘呼吸空間,專注呼吸,正念傾聽,正念瑜珈,正念人際關係,止語密集禪修等等。 

2012年6月25日星期一

七月 曼陀羅創作工作坊


曼陀羅創作工作坊
【你不需要有美術基礎,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 一趟走向內在自然的旅行 
如果整天忙忙碌碌,向外尋尋覓覓,
仍舊找不到生命的出口,
為什麼不向內旅行?
返回心靈的故鄉與本然的自我相遇
發現內在俱足的智慧,以及無窮的力量

我們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圓」緊密的結合了。從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產生圓形的受精卵,出生時經過圓形的通道而誕生。肚子餓的時候,母親圓形的乳房或是圓形的奶嘴和奶瓶,會來滿足我們的需求。生活環境的四周可以發現到太陽、月亮、地球、盤子、戒指、杯子和茶壺、向日葵花朵和蘋果等等都是圓形的。不論是原生或是被設計成的物品,可以發現到「圓」的魅力是相當大的。
曼陀羅 (Mandala) 一字源自於兩千三百年前的梵文。簡單來說曼陀羅是「圓」之意。曼陀羅的意象處處呈現於自然與人文風土之中:宇宙星球、細胞、樹木年輪、礦物結晶、水波、花朵、建築、舞蹈、繪畫……。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六月活動:‘正念與覺性’心靈探索讀書會



‘正念與覺性’心靈探索讀書會 
~ 步向活在正念的觀照中之途徑

平日生活忙碌,心隨著境團團轉,早已經把自己的‘覺性’丟棄某處。一個沒有‘覺性’的人,就像拖著死屍的夢中人。我們的心靈總處於麻木而非覺醒的狀態。我們的心性也習於自動運作,所以常常使我們忽略了真切地去生活、成長、感受、自我療癒的珍貴時刻。生活沒有覺性和正念,我們的生命就會淪入醉生夢死的輪迴之中。
正念即是覺醒。若我們再度與我們的在覺性連結,在我們的行住坐臥間念念分明,我們就不會有煩惱,心將會流洩出平靜的自在和喜樂。就在這念念分明的此時此刻,我們才真真切切地活者。

日期:12/06/12-28/08/12 (逢週二) 8pm-10pm
費用:RM350(會員);RM450(非會員)
帶領:張春源
參考書目:《當下繁花盛開》、《存在禪》、《正念的奇蹟》


    渴望親密關係有什麼不對嗎,不好嗎?

    問:
      我到現在都還沒能建立我的親密關係,為了搞清楚原因,我剛剛做了一個冥想。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大多數理由都出自小我。但有一個似乎與小我無關,那就是「我太懶了,不願努力爭取」。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合不合適,可我腦子裏睜眼閉眼都是親密關係這,親密關係那,怎麼也揮之不去。《課程》說特殊關係是我們用來抵制真理的工具,這我知道,而且我還發現,《奇蹟課程》從頭到尾都沒有直接提及性和行為的問題,可是我苦惱極了,請你無論如何給我一些指引。這些欲望不斷襲來,我卻無法滿足它們。我實在沒辦法說服自己不該有這些欲望。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活得很失敗,這部《課程》也讓我越來越灰心。我是不是誤解了《課程》的某些觀念?我想我一定忽略了什麼?請幫幫我!

    答:
      看起來你的確誤解了《課程》的某些觀念。雖然你沒有提到冥想中浮現的其他念頭,但你所說的那一條似乎仍然屬於小我,因為它的語氣就像一個媽媽在數落兒子!請放心,耶穌或聖靈不會像媽媽們那樣嘮叨的!事實上,無論你以為自己聽到了什麼答覆,恐懼更有可能是使你無法擁有親密關係的真正原因。

      你說的沒錯,特殊關係的確是小我為了轉移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聖靈的答覆而造出的,《課程》把特殊關係稱為「小我最得意的禮物」(T.16.V.3:1),因為它似乎給我們一個許諾,讓我們以為自己可以在他人身上找到上主無法給予的特殊之愛(T.16.V.4).然而,只要我們認定自己活在一個分裂的世界,《課程》就不會要求我們逃避或放棄特殊關係。正相反,它教導我們,特殊關係是我們學習寬恕功課不可或缺的課堂。用耶穌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再三強調,聖靈不會奪走你的特殊關係,祂只會加以昇華」(T.17.IV.2:3)。

      因此,儘管《課程》說特殊關係(包括性或身體的親密接觸)不會給我們帶來天堂的喜樂,但耶穌從未在《課程》中說過渴望特殊關係是不對的,壞的,或者罪惡的。不僅如此,《課程》還指出,唯有透過特殊關係,我們才有機會療癒自己投射到關係中的罪咎,沒有特殊關係,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心中有罪咎呢。療癒的契機多種多樣,也許是我們感覺現有的,或者過去的特殊關係傷害了我們,或者我們想擁有某些特殊關係,卻苦於無法如願。歸根結底,人生功課的形式並不重要,它們提供的機會都是一樣的,我們無需另起爐灶,只需敞開心扉,在現有的人際關係中學習即可。每一個人際關係,無論有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都為我們提供了同等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在內心找到那一直陪伴著我們的愛,我們只需揭開蓋在愛上面的罪和咎,愛就可以重見天日,大放光明了。

      明白了這些以後,你也許不想再祈求親密關係了,而更想祈求聖靈幫你釋放那讓你體驗不到愛的罪咎和恐懼。當你心甘情願想要釋放它們時,你也許會驚訝,生活中竟有這麼多的寬恕機會,但請不要事先指定或定義機會的形式,否則你會錯失良機的。請放心,只要我們想寬恕,就不難從生活中發現練習寬恕功課的機會。

      肯恩•霍布尼克最近出版的錄音《形式vs內涵:性與金錢》可能對你在親密關係上的疑問有些幫助。Q184也與你的問題有關,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

    摘自:奇迹资讯中心网站

Inner Peace 六月电影分享会:车票



Inner Peace 六月电影分享会:车票

                                                                日期:18/6/12(MON)
时间:7.45pm
费用:RM5
联络:017-6805720(春源)

故事讲述准母亲吴静孕有一个患上先天性心脏病的胎儿,此症国内并无治疗成活的先例,消息立即引起传媒关注。曾雨桐 (左少青 饰) 被派往采访吴静及其丈夫,日夜守候期间,目睹两人为应否将胎儿诞下作出决定的矛盾及坚持时,激起自己对过去的感叹。原来她在出生一个月时,被母亲遗弃于修道院门外,一直被修女曾嬷嬷 (叶童 饰) 扶育成人。
  就在采访期间,雨桐接到好友志轩 (吴奇隆 饰) 的电话,曾嬷嬷重病住院,时间无多。嬷嬷临终前将一个包裹及一张车票给予雨桐,希望她能对母亲的仇恨抛开,与她重聚。望着车票及嬷嬷的遗愿,令痛恨母亲的雨桐在爱恨间难以决断。
  正在犹豫是否要踏上寻母之路时,雨桐遇上一位带着抑郁症儿子小丁上班的计程车司机。言谈间得知他对养育儿子的坚持,使对亲情不信任的雨桐心里泛起涟漪,对母亲当日抛弃自己的决定亦起了莫大的好奇,决定与志轩踏上寻根之路,希望解开昔日母亲狠心抛下自己的真相。

2012年6月5日星期二

三月至九月 ‘生死之歌’系列心靈探索讀書會


‘生死之歌’系列心靈探索讀書會 
~ 藉著理解死,讓生命變得更自在更深刻

每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但都努力無限期地延長自己的死期,因為死亡來臨時我已經死亡,死亡未來臨時,我還活著,何必徒增困擾。然而,死亡的威脅往往如黑暗裡未曾現身的影子,不知何時襲來。
活著是一齣熱鬧繁華的戲,死去也可以是一首轉化之歌。
我們在世的繁華有多少操心?多少遮蔽?我們如何能突圍而出,尋得澄澈的本真,讓自己從日常世界走進靈性世界,瞭解回到宇宙的母體是人們最終的歸返。於是向死而生,因瀕臨之心而行於‘生與死’智慧的修行之路,在生活中既認真又不認真,遊戲而又自然,了悟生寄死歸,死亡也是一種存在。」
貼身近觀死亡之後,對生命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系列一  1/3/12  3/5/12 8pm-10pm
直視死亡 ~面對死亡的恐懼(主要參考書目:《凝視太陽》及其他)


系列二  21/6/12 – 20/9/12 8pm-10pm
觀生死 ~ 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智慧(主要參考書目:《生死學十四講》及其他)


系列三  11/10/12 – 20/12/12 8pm-10pm
好走 ~ 心靈轉化之旅 (主要參考書目:《好走》及其他)

费用:(每系列)RM 350
带领:张春源

2012年5月16日星期三

5月電影分享: 緊握生命的希望

 緊握生命的希望

“go, live and become..." 是母親對他最後的叮嚀

Inner Peace Centre 電影分享會
時間:29/5/2012(星期二) ,7.45pm 準時開場
片長:2小時23分 + 20分鐘分享
收費:RM 5(場地費)

一個非洲小男孩,從死亡的邊緣重拾生命,在新環境中努力奮鬥、在成長過程中展現抱負、熱情、顯露愛的力量…

1984年,戰火連天的衣 索比亞,小蒙(Salomon)一個九歲的黑人小孩,住在貧困至極的蘇丹難民營裡。在這艱難的環境裡,傳染病四處蔓延著,他們的生存遭受到嚴重的威脅。這 時一個以色列與美國的聯合組織Falashas,希望拯救衣索比亞的猶太教孤兒,將他們安置在以色列生活,小蒙的媽媽雖然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但是在得知 這消息後,為了讓孩子有機會活下來,於是囑咐小蒙裝成猶太教徒,並且宣稱自己是孤兒。 live and become…是母親對他最後的叮嚀,亦是此部電影的片名,傳達著身處困境的人們心中最深的期望。

到了以色列的小蒙改名叫小莫 (Schlomo,與前部電影train of life的主角相同),在法籍養父母的教養下,學會了希伯來語和法語,也經歷了異國生涯中的生日,婚禮,猶太戒律等儀式。小莫漸漸融於以色列猶太文化中, 但是面對身旁的養父母,女朋友,身上卻背負者許許多多感情上的負擔;因為他始終無法忘記仍在衣索比亞的母親,這是他藏在內心深處無法傾訴的秘密。而他的養 母,也因為花很多時間與心思在他身上,反而疏忽了自己兩個親身小孩,母子間出現了難以言喻的隔閡,但更令小莫困惑的,是他自己的身分:自己究竟是衣索比亞 人?還是以色列人?他是基督徒?還是猶太教徒?血緣、國族、身份、信仰,這一切的一切,難道是人一生所必須背負的永恆印記?

2012年4月23日星期一

《奇蹟課程》是怎麼談「業力」的呢?



問:《奇蹟課程》是怎麼談「業力」的呢?

答:

    東 方靈修法門常用「業力」來描述因果律的運作,《奇蹟課程》對因果也著墨不少,但不曾使用業力一詞。業力與因果報應的觀念深深札根於「過去決定現在」的線性 時間觀,只在小我的世界中成立;耶穌則在《課程》中提出一個全新的觀念──因與果一體不分,須臾不離 (T.26.VII.13:1),是人心落入對立的思想體系之後,才開始把因與果視為不同之物的。

    這世界的對立分別狀態,以及時間幻化出 的無常,恰恰為世間的因果律和業力搭起了絕佳的舞台。小我心態當初搞出因果的觀念,就是為了鞏固根本不存在的分別幻相,使它顯得更為逼真,好讓我們相信自 己非但攻擊了真實生命的源頭,還要為此獲罪當罰,早晚必受報應。但是,即使我們已(自己選擇)落入這世界的信念體系,業力其實還是中性的,從《奇蹟課程》 最究竟的理論來看,業力與分別幻相、罪罰報應同樣非真。只是既然我們已經接受了分別對立的信念,也認同了因果律,耶穌很願意教我們如何順勢善用此一原則。